查看原文
其他

在田野里相遇 | 和港中大人类学同学聊天

ka233 刺鸟栖息地 2022-07-15
“在『撒野』系列推送里,我们探索有关精神疾病的各种玩法,发布刺鸟栖息地主办的各类主题活动,同时友情转发我们认为值得一试的其他活动资讯。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探索自助和互助的多元形式,重建人与人的连结。”

撒野系列
42
人类学演讲

给社工的同学们做过不少活动,但和人类学的同学做分享,在毕业之后,这还是第一次。人类学像位老朋友一样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照看着我。



3月1日,在黄宣颖老师的邀请下,我作为课堂演讲的讲者和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研究生同学们聊了两个小时。这门课程的名称叫做:Topics in Anthropology: Culture, Psychiatry, and Mental illness

课堂上会介绍来自不同理论视角的人类学家是如何研究精神病学的(更广泛地说是现代心理学modern psy-disciplines)以及精神疾病(更广泛地说是精神困扰和痛苦mental distress and suffering)。它邀请学生探索那些被标记为不正常或病态的人类经历,了解治疗这些疾病的专家知识和技术条件,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我的分享放在了课程的中间,在这之前一周讲到了抑郁,这之后两周则会讲到药。

在前期与宣颖老师沟通的时候,我得知与许多高校的情况类似,这里的人类学学生也存在着田野实作机会不足和阅读文献压力较大的现象,因此作为一个没那么科班但是也做了些事情的人,或许我跟ta们在对学科的理解和职业生涯方面有话可说。

对我而言,既有班门弄斧的忐忑,又有重回课堂的快乐。感谢老师和同学们为我创造了这样的体验。这次课堂演讲的音频和文字会在后续推出,本文是我作为分享者的心得感受。
 
 
活动回顾:弄斧到班门
 

这次分享的主题是《非主流的精神健康公益实践:从参与式观察到观察式参与》,先从自己的生命脉络出发阐明刺鸟栖息地的来由,然后通过每年的例行项目药玩展示实践方向的变化和自己在田野中状态的变化,最后进入自己与精神健康这个漫长田野的关系,展示进出之间的反思和面临的挑战。

 

准备的内容有点多,大约五十分钟讲完了全部内容。与其他分享不太一样的是,没有特地花时间去解释抑郁躁郁的术语、或是社工的学科背景这些概念,因为默认同学们具备对精神健康议题和这方面的实践有一定的了解。很有意思的是,在讲到比如“医学化浪潮”或者“市场乱象”这类有批判倾向的词语时,我会比平时更加小心,很担心自己一个描述不谨慎会因为指意不清掉落语言的陷阱,也试图从大家的反应里寻找心领神会的迹象。不得不说,面对着这帮读的书无论如何不会比我少的家伙,我有点紧张。老实说,我仍然觉得自己讲的部分内容不足够严谨,而在传达实践困境的时候,我也感觉缺少更多背景信息的铺陈。

 

分享后的提问比想像的踊跃。让宣颖老师和我都感到有些吃惊的是,似乎没有人围绕抑郁症提出更多的问题,这大概与我所分享的侧重点不在此有关,又或者大家对此已经有了不少认识。总体来说,问题的质量都很高,范围包括了聊天技巧、个人心态、组织生存和发展、对非医学介入的评价等多个面向,我很惊喜,因为能够反过来和大家学到很多,也特别高兴看到大家的思考所呈现的多维度和多层次。

 
 
参加疗愈展会,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心灵生意
 
 
个人感悟:田野?是啊,田野。
 

好像最近已经很少与大家分享田野心得。尽管田野笔记断了很久,许多问题也搁置着没有去和老师同学讨论,但我的的确确仍然是在把迄今为止的实践当成一个漫长的田野。我希望避免自说自话和玩弄概念,在与伙伴们一起寻找更加通俗化的语言把在这个田野里的发现结合理论去与大家分享。如果你不着急的话,可以耐心等待。

 

最早开启精神健康田野的原因就是“如果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需求是什么,我怎么能够做好社工服务?” 所以一头扎进了对现象的描述和亲历者主体经验的探寻中。它的学术意义有多少呢,除了能够在知网上被一样要写论文的学弟们参考外,其实价值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海内外大量的更加深入更系统更扎实的研究的衬托下,它充其量就是一次学生作业。但我后来发现它还有别的意义:出来以后在社会上做事情的时候,很难有机会再去什么都不想地琢磨一件事情琢磨那么久了。尽管我仍然还在从事精神健康,甚至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但是我也很难回到那个一家一家探访、一个一个约出来聊天、一场一场活动连轴转的时光了。书中读来的东西和自己发现的东西,拿在手上掂量的时候分量很不一样,对我来说,后者让我更踏实。这一次分享,让我可以如此聚焦地去聊我自己最关心的话题,也让我能够看到这些东西与学生碰撞的样子,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田野这个词最近两年越来越流行,不一定是坏事儿。大概是这么一个魔幻的大时代下,不少人都意识到我们都有不只一出戏要演,我们也都在看和被看吧。想起来前两天跟一位老朋友闲聊听来的话,“田野不过是一种状态,谁都会,进进出出一点不奇怪。”

 
网络田野点
 
 
结语:和更多的学科交朋友
 
大二的时候,觉得人类学的课堂很放松;大四的时候觉得人类学研究所每周一次的讲座很好玩;研一的时候选了这个方向的老师,之后是两年在社工和人类学系两边混迹的时光。毕业后作为甲方邀请过系里的学妹做商业调研,再后来又辞职,南下旅行,寻找那帮一起上过课的人们的踪迹;到了19年和20年的药玩,老师同学们都来帮忙,自己任性执着的活动变成了大家每年得聚的场所,真不错。越来越多这个专业的师生与我们产生连结,我们也在互动中继续验证和更新着自己的经验。并不想刻意浪漫化这个专业(尤其是在它日趋时髦的当下),但我的确与这个学科交上了朋友,是那种不说话也不会尴尬的朋友。
 
和人类学的朋友们在贵阳旅行途中
和当地年轻人聊各自的田野
 
随着关心议题的变化,这个由精神健康切入的田野必不可少的要与多个学科交叉。和钱有关系的心灵生意,和法有关系的权利义务认定,和历史有关的每一场流行疾病背后文明变迁的节点,和哲学有关的正常不正常的界定……
 
健康的社会不只一种声音。
健康的人也一样,我们有时候需要听听“别的”。
希望能和更多的学科交朋友。
希望更多的学科和我们交朋友。

再次感谢CUHK的老师和同学们,有机会再见!

*黄宣颖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非常值得一看,更多信息可以去港中大官网了解https://www.arts.cuhk.edu.hk/~ant/tc/
*文中提到的我在上学期间被吸引的人类学讲座是南京大学人类学所定期举办的谋思谈活动,更多信息可以关注公众号:南京大学紫金人类学


END


相关阅读

我的人类学朋友们

 逃离马尼拉:藏在烟花巷里的狗推们

南下省亲记 | 寻找散落的人类学家


我的小田野
伦理, 界限,尺度——回看那个抑郁症的田野

小田野01-当患者青睐精神病学主流话语

小田野02-焦点小组操作中的困扰

小田野03-真正的抑郁症?

小田野04 -抑郁者为何偏爱“心灵感冒”的说法?


和社工学生聊天
我们和大一社工新生聊了聊他们的成长烦恼
12个社工学生聊了一晚上抑郁症(一)
12个社工学生聊了一晚上抑郁症(二)
误打误撞学了社工这个原本都不知道存在的专业
我想对六年前那个社会学院的大一新生说……


刺鸟栖息地
非典型精神健康公益组织。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除了开展同伴教育、互助团体、讲座沙龙等经典社工项目,也通过影像研习、影像制作、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四年举办药玩·精神健康嘉年华。与多所高校合作,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706空间青年基金、银杏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支持。赞助支持/活动合作/投稿,联系thornbird123@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